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1-04-07 13:38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754


王伟  易新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推动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重构。本文探索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以能力素质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高职“双创”教育特征,遵循指标体系选取原则,以高职学生产出(成果)的测量结果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评价指标

  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015)“高职院校“四个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伟,(1974—),女,山东东营人,教育硕士,东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易新,(1980—),女,四川乐山人,管理学硕士,东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创新管理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给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指标体系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作用,对评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指出:推动教育创新,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程,并作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双创教育教学已经在全国各高职院校普及实施,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指标对高职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深化改革极具价值。

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学生评价的范畴,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等定量研究更是稀少,何忠伟、陆晓莉分别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研究做了定量;孙文霞研究了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灰色模糊评价,目前均未全面覆盖到“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创新和创业相辅相成,两者必须综合评价而定,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完整性,而且随着信息化2.0全面深入实施,应确保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素质评价指标针对性和适应性,这也有利于完善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二、相关理论基础与指标构建原则

(一)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1973年麦可利兰博士研究得出能力素质模型,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获取成功的条件,并将其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意识动机。1此模型在国外政府和组织等应用比较广泛;集中于教育行业、管理领域等,并都取得了不菲的理论成就。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已经明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依据和出发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学生发展和社会组织需求,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前提和基础。那么构建指标体系应以高职学生主体为评价对象,准确地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要素实施评价。因此,能力素质模型理论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

(二)指标构建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育信息化2.0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育人为本”,那么在此背景下的高职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势必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及促进学生人人发展个个成长的理念。

2.导向性原则

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效果为评价的核心,也就是高职学生的产出成果评价,从而能够充分显现双创教育教学质量和目标达成度,引导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深化内涵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3.科学性原则

信息化技术应用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开放化、智能化、个性化,应当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科学理论规范,同时与新兴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系统地构建客观数据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评价指标要具有可借鉴性、推广价值和普遍的适用性,这就要求更加全面系统性构建体系,包括到品行修养、学习能力、强建体魄、阳光心态、沟通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化素养等各方面。

5.个性与开放性原则

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高职教育教学个性化和开放性已成为主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也为高职学生的双创教育教学评价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分析,更加开放。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指标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框架

结合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双创”教育特征,以能力素质模型为理论基础,遵循指标体系选取原则,以高职学生产出(成果)的测量结果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在阅读相关文献、专家访谈和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筛选一系列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职大学生双创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系统构建系列因素相互关联的递阶层次结构。最顶端的层次一般是问题的目标评价层,通常只有一个元素,中间层的元素一般是准则层,最低层一般是方案层。该评价指标涵盖了高职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各个因素,确定了5个准则层指标B,并对这5个准则指标进行逐级分解出方案层C共有29个指标,确立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片1.png

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所包含的指标是按照能力素质模型理论,遵循其信息化背景下指标构建原则,基于OBE 的视角进行构建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些指标不仅直接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主体学生,也涵盖了其成果产出,即 “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自我概念”“创新创业特质”和“创新创业意识动机”五大方面。

“创新创业知识”是当代高职学生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环境下创新创业知识,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不再那样清晰和明确。高职学生要成功地进行创新创业,就必须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法律特别是商业方面的知识;市场运营、创新创业理论方面等多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及专业新技术知识;这就要求当代高职学生要具备多元的创业知识体系,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准确地发现并利用符合自身的商机,并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

 “创新创业技能”一般是指认知新事物、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技术等取得成果和效益的能力,如创造性思维力、观察识别力、实践探索力、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信息化能力等全方面、多层次的能力体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高职学生双创实践所获得的各项技能来确定评价指标,充分直观地体现了高职双创教育教学成果导向的特征。

“创新创业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身的认识和看法,例如我评价意识、信心、乐观精神等。” 2社会日新月异下,自我概念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创业特质”是指“人的身体特征、个人对双创环境和信息等,表现出的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征,例如富有责任感、人文素养、果断等。” 2良好的特质与创新创业成败具有重要的联系,也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

“创新创业意识动机”通常是指“在双创实践中对创新创业者起到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主要有创新创业世界观、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创业需求、和创新创业热情兴趣等心理因素。”2秉承广谱教育的理念,高职双创教育教学重在启发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动机。信息化新技术的发展给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意识动机是高职学生实施双创行为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创新创业参与选择,对能否完成创新创业行动及其理想的实现有着决定作用。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按照层次分析法,本文采用1~9标度的方法,确定对不同因素指标的评比的重要程度,即定义数量标度(见表1)。

1:层次法标度定义表

图片2.png

标度值是通过选取专家意见和调研数据,经过反复研究后综合确定。与此同时,保持一致性的判断思维,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因此必须应用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本次研究经过来自山东省5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的访谈意见,以目标层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层A为例,通过两两比较重要性,汇总得到如下判断矩阵(见表2):

2:目标层指标判断矩阵

图片3.png

首先,将此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为

图片5.png

然后,依次按照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分解计算,得出方案层指标在准则层下相对的重要性系数,即可确定方案层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值。

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后 ,可以采用 MATLAB 软件,计算出矩阵中各项指标在总目标层指标下的权重值。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分析整理绘制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3 所示。

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

图片4.png

结语

本文基于能力素质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遵循信息化教育教学下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相关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素质的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可操作性强,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个体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从观察其指标体系权重可以得出,专业新技术、创新思维力、实践探索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在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素质评价中占据极其重要地位,也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重心调整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同时,在信息化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 +”、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新技术,进一步智能化应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指标,对学生个性化成长情况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情况大数据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分析,在权重赋值方面还需要动态化和精准化,从而发挥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促进功能。

 

参考文献:

[1] Mc Clelland, D. C.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87(3):219-233.

[2] 郑媖.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5):11-14.

[3] 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4] 梅伟惠,徐小洲.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57-61.

[5] 齐书宇,方瑶瑶.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J]. 科技管理研究,2017(24):68-74.

[6] 胡剑锋,程样国.基于OBE的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6(12):123-127.

[7] 何忠伟,任钰,郭君平,陈艳芬.基于AHP法的我国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111-117.

[8] 孙文霞,何云景.“互联网 +”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4) :14-17.

 

责任编辑:Avery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新华热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